第一点:进入主题太含蓄


写软文有一个禁忌,那就是阐述问题过于冗长,被采访者听完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内容。在回答问题时,会比较笼统,不够精确;第二,在整个采访过程中,记者把精彩的问题放得太远,无法触及主题,使得对话浮出水面,缺乏亮点。最常见的情况是新闻发布会和集体访问。

下载 (1).jpg

第二点:重复性问题


作为南方人物周刊的创办人,徐列曾将人物报道分为新闻、公众和民间三种人物。在报道形式上,新闻人物和公众人物都是迫于热点事件,没有以事件为突破口的新思路,所以大多采用对话的方式。


因为对话式的稿子比较能够直接触及人物的内心,所以对话是最能考验技巧。公众人物很善与媒体方打交道,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避免重复的问题,只有不断地问。至于事件,我们不仅要问发生了什么,还要问为什么会发生,人物在想什么。对于意见,我们不仅要问他们怎么想,还要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想,是否得到了证实,如果被采访者总是转移话题,必要时,甚至可以礼貌地打断被采访者,并提醒他:“我已经看过你在其他媒体采访你时说的话。我想知道的是…“强迫”受访者正视你的问题。


每个人都有一个他不愿意谈的问题,他心中也有一个不想展现的一面。记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随时准备提问。


永远不要害怕问问题。有时候采访问题就像打太极拳,强调有来有往。当你遇到一个好的被采访者时,你的问题越“越界”,他的回答就越好。更何况,即使对方真的拒绝回答你的问题?这也是一种答案。

下载.jpg

第三点:基本信息


要了解一个人物,首先要知道的是他的基本信息,如姓名、年龄、性别、学习、籍贯和工作等,这也是采访者在准备采访时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信息,它也是最容易获得的信息。


如果你熟悉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,往往能很快找到突破口,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当然,大多数情况下,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并不清楚,也不一定能事先完全掌握。所以在采访的过程中,最好在适当的时候提问,尽量避免第一步就“直接进去”。在采访中,如果你询问基本情况,很容易让被采访者觉得你作业做得不够,根本不了解被采访者。结果,他们就会失去与你交谈的欲望。即使他们不情愿地回答问题,你们的下一次交流也会因为第一印象不佳而受到影响。